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教指委”)主办的第六届“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研讨会”于2017年7月24—26日在四川成都成功召开,根据必威唯一官方网站安排,计算机教研室派遣老师参加了此次研讨会,感谢领导给予这样一次提升机会。
研讨会紧锣密鼓在两天时间里,对《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相关要点进行了深入解读,解答学校在实践过程中的一些共性问题,并指导高校设置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实施方案。同时,会议还针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新课标及课程内容设置进行介绍,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衔接工作提供参考,受益匪浅。
研讨会采取主题报告和专题研讨的形式开展,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承办方分别致辞。浙江大学何钦铭教授针对“互联网+时代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及课程建设”首先做了主题报告。他结合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在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技术发展以及信息经济的兴起大背景和浙江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建设的经验,谈到了高校在人才支撑和受众支撑的贡献,同时也提出了目前面临的历史发展机遇和挑战,包括教育部新工科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和学科交叉融合等多个方面。接着,他又结合《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白皮书,阐述了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计算思维培养重点和在课程教学中如何落地问题,对42个计算思维核心概念和分类做了系统性阐述。紧接着北京理工大学的李凤霞教授和李林老师分别做了“新工科背景下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新思考”和“基于MOOC+在线实验的混合教学改革实践”交流,所谓新工科即专业+信息技术+互联网,提出计算思维是支持交叉融合的计算机教改思路,在教学内容改革—增量优化、存量调整、交叉融合;在教学模式改革—非中心化(MOOC)线上线下;在教学方法改革—翻转课堂,教材+MOOC+SPOC+虚拟实验;在教学管理改革—基于新的平台,善于用云资源等。
哈尔滨工业大学战德臣教授针对“怎样讲授计算思维”分享了自己的经验交流,他提出,当前社会发展和各学科研究均与计算深度融合,解决各学科的需求有计算思维,而不是计算机的使用,计算+、互联网+和智能化等促进了制造的延伸,创新思维培养要注重融合。计算思维源于社会/自然,又反作用于社会/自然,从语义符号化到符号计算化,再到自动化和构造集成化,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手段求解问题的基本思维。随后,西北工业大学姜学锋副教授针对计算机科学先修课的探索和实施和大家分享了自己的看法和经验,再次展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学模式改革丰硕成效。
当日下午,哈尔滨工业大学苏小虹教授、长安大学卢江和成都东软学院宁多彪老师也各自分享了自己的体会和报告,所涉及到的主题包括“兴趣牵引、能力导向的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重构”,“智慧翻转助力慕课”,“应用型本科计算思维能力培养教学改革和探索”等多个方面。专题研讨会共分成了五个分会场,为配合本校计算机教学改革和发展,我选择了“计算思维教学改革支持新工科理念”专题,详细听取了“以虚拟实验推动计算思维落地的教学实践”和“三模块三层次在大学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等报告,同时针对计算机基础教学体系建设及专业融合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第二天,合肥工业大学李廉教授发表了“计算机教育改革与可持续竞争力”的研讨报告,发表报告的还有微软亚洲研究院的蒋运韫和思科公司的韩江老师,两人对全数字化浪潮下的网络素养培养作为前沿应用公司代表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提出了一些良好的建议。研讨会在和谐的氛围中圆满完成。
两天的匆匆行程虽然时间很短,但我受益匪浅,各位教授和学者的报告直面当前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问题和难点,提出了多种可行的有益的解决方案,也为我们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起到指导和启发作用。参会归来,老师们认真总结,深入学习,纵然我们是专业美术院校,但计算思维的教育理念却是共性的,其在美术院校课程改革和专业融合方面的深入应用正好和我们课程教学升级不谋而合,先进的教学理念和优质的教学方法对我们计算机课程教学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